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海外网>>华媒联播>>秀八卦>> 正文

闯荡欧洲餐饮“江湖” 华商升级 修炼“中餐功夫”

2015-08-20 09:24:13|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欧洲时报】中餐,是华人在欧洲许多国家安身立命的支柱性产业,而如今海外华商也纷纷开始转型升级。

欧洲时报网报道,中餐,是华人在欧洲许多国家安身立命的支柱性产业,比如在英国,就有超过1.8万家的中餐馆和外卖店。然而“不卫生、没营养、高热量”却成为外国人对中餐抹不去的刻板印象。如今俨然已是中餐亟需转型自救的“生死劫”时代,华人餐饮从业者为此而焦虑。

然而,餐饮业并不是只有中餐。华人餐饮业的突围或许可以将视野放得更广,去追求更广泛的餐饮市场。

自我改良,混搭其他做成“大杂烩”

通过变革,借力其他国家餐饮业的“招式”不失为一种破解难题之道。

杨丐镜是中比美食协会主席、杨威集团董事长,他在比利时列日省开了一家名为“特鲜居”的中餐馆。

北京《国际金融报》报道,2004年,他发现荷兰有一种叫“Wok”的餐饮模式,因为结合了意大利餐、日餐、泰餐等简餐形式,这种新型的中餐馆在欧洲很快流行起来,但对比利时来说还处于一种未开发的状态。

杨丐镜将“Wok”式中餐引入到比利时,并在2006、2007年有了大面积的发展。很多老的中餐馆就把小的转让掉,把房子扩大改成“Wok”形式,这样的中餐馆达到400~500家。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半自助”性质。所有的原料都摆在餐厅的大厅里,从各种肉类、海鲜到蔬菜应有尽有。除了中式烹调外,还有日式铁板烧风格,都是现场烧制。

“这是一种中餐西做的方式,用中餐的原料、中餐烹饪方法再加上西式的摆盘来将中华美食呈现给客人。”杨丐镜说。

除了“中餐西做”外,中餐和亚洲其他国家的饮食“混在”同一个菜单也并不少见。事实上,在中国人大规模出境游之前,在欧美人眼里,中餐与泰餐、日餐差别并不很大。FT中文网撰稿人张璐诗说,划分中、泰、日餐的惟一标准是酱料:中餐代表是甜酸、豆豉、蚝油口味。因此,中餐“混搭”亚洲餐食顺理成章。

《欧洲时报》报道,孙和平是法国亚洲餐饮联合总会会长,也是从业几十年的亚洲餐老板。他的餐厅既涉及日本寿司店、也有泰餐厅,还有中餐点心店。“我发现只要质量有保证、有特色,法国客人并没有特别喜欢吃哪种餐的偏好。”相比之下,他认为法国人越来越懂吃,他们越来越重视的是菜品的创新、装修环境以及服务态度。

2014年的法国版《米其林指南》证实了孙和平的说法,那里面收录了11家中餐馆,而其中有多家都是同时以中餐和泰餐著称。

啥火干啥,做其他亚洲餐也不错

做生意的灵活性是华人的特性,华商跟着所在国消费者的口味走并不少见。事实上,每一国家的饮食似乎都能在欧洲找到兴起、全盛与衰落的时期,华人或可借力时代的趋势赚得盆钵均满。

在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间,日本寿司在法国风靡一时。健康、营养且充满异国风情的吃法一时间让巴黎的小资着迷。当时,有投资者断言,“寿司最终会变成像披萨一样的大众食品”。确实如此,几年之后,日本寿司食品在法国市场一年的销售额可达到1.487亿美元。

于是资本开始涌入,最先进入者就是华商。网络媒体Quoi.info 在2011年对法国日餐做过专门报道。据当时日本使馆的数据,巴黎有近700家日餐馆,其中只有10%是日本人开的。而据法国日餐指南作者的说法,在所有日餐馆中只有100多家比较正宗,50、60家是日本人开的,40家是华人开的。

有位2004年开始经营日餐馆的华商认为,当时法国人对日本饮食文化的新鲜感让寿司在法国大受欢迎。他回忆说,当时的日本寿司店“只要开门营业就能赚钱”。

华人的日餐还进行了改良,比如因地制宜”地发明了带奶酪的串烧,以及提供的味增汤放的裙带菜就很少,代之以香菇。

孙和平说在华人近年来开餐厅的有明显的趋势,“最开始,大家都喜欢开外卖店;后来日餐的生意好,大家又去开日餐厅。”但大概从两三年前开始,日餐厅的生意开始走下坡。

今年7月,在法国拥有14家分店的Matsuri寿司因无法按期偿还债务,被法国商业法庭司法要求进入拯救程序(procédure de sauvegarde)。在图卢兹老佛爷百货楼顶的Sushi Shop也已经关门歇业。

李先生是较早把握行业风向的少数经营者之一。他在两年前选择离开日餐行业,开办泰式餐饮。他不仅将转型的注意力集中在新菜式上,还更加注重室内氛围的营造,体现“高端餐厅”的特质,通过营造异域新鲜感来吸引巴黎人的胃口。

孙和平的看法与李先生相似,前者也认为最近一段时期,泰餐开始流行起来。可以预料的是,华人餐饮从业者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快速转变。

华人餐饮业的蜂拥转变看起来具有马克思笔下“市场的盲目性”,且具有一定的投机性质。但这并没有什么错误,因为这也是亚当·斯密笔下“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消费者聚集的地方事半功倍。

转道西餐,赚主流食客的钱不也挺好?

在美国费城,比起人们通常认为的中餐馆,当地的华裔移民通常会选择开一家面包店。

从某些方面来说,面包要比餐馆更好运营。但同样重要的是,相比于中餐或者亚洲餐明显的少数族裔特征,面包具有更广阔的消费人群。

面包、酒吧、西餐等,只有拥有了这些欧美人常去的餐饮消费地,华商餐饮从业者才能说真正的融入了主流。

欧洲华人正在往这些方向前进,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华人酒吧、面包店等早已开到了当地人中间。而现在,由于经济危机的原因,华人从业者还可以抄底这些资产。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意大利人卢卡·迪·萨巴迪诺正在为他的酒吧寻找中国买家,他去年11月都在一个叫做“把它卖给中国人”的网站上刊登了这样的信息。这个网站去年2月创办,是意大利第一个提供语言翻译服务的网络交易平台。

卢卡·索里曼和劳迪的·纳兹茨是米兰金匠咖啡店的老板,咖啡店已经开了10年,距离米兰大教堂仅60米。“意大利税费太高了,无论如何也要转让出去。” 索里曼很无奈,他也在网站上登记出售信息。

华人从业者也逐渐瞄准了最为精致、高端的西餐,以此“撬开”中高收入者的荷包。

巴黎13区有一家叫“金鑫楼”中餐外卖店,它已经开了20年,客人都是附近的“回头客”。白天,这里有川流不息的“打包客”,晚上则“变身”雅致的小西餐厅,来的客人都需要预定。

这家外卖店老板王建东的儿子 Gilly,18岁在la rochelle学习西餐时,就已经获得了法国南方青年厨师大赛金奖,崭露头角。随后在滨海夏朗德省的雷岛(Ile de Ré)上的几家著名餐厅实习。几年前,Gilly决定回自己餐厅帮助父母。于是就出现了上述“奇妙”的场景。这个外卖店没有打出西餐招牌,因为Gilly每天就接待这么多客人,他说多了就会影响菜品质量。

Gilly家是走精致西餐的“偏门路线”,其他的华商已经将走高端西餐作为自己产业的经营路线。

《温州商报》报道,林鑫、吴成权、张杨三人都是旅法温籍商人,2013年,他们用2000万欧元的价格入主了香榭丽舍大街乃至巴黎高端餐饮代表之一的“拿破仑”(Bistro Chic Napoleone)西餐厅。

三人同时也是法国凯博国际集团的股东。三人和其他旅法温商成立凯博国际集团的目的,就是要在巴黎并面向法国打造高档西餐厅吸引高端客户群,与当地知名餐厅掰掰手腕,以此走向高端路线。

在收购“拿破仑”之前,凯博国际已在巴黎收购了8家高档餐厅,都位于巴黎消费力较高的区域,而将来要收购的餐厅,也将集中在高消费区。


(责编:李峥)

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欧洲,华商,中餐

聚合阅读

猜你喜欢

一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