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个新词了解“十三五”规划 感知中国的未来5年

2016-03-01 15:53:34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欧洲时报】“十三五”期间恰好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节点上。今年两会作为“十三五”开局年的起点,面临新情况和新矛盾,因而需要有新的理念。

  图为福州某展会上一科研机构的推动中国制造2025 展台。(图片来源:中新社)

   据欧洲时报报道,有学者认为,中国正处在1919年现代史开启以来“第三波转型”的历史起点——第一波是1919年至1949年社会制度转型,第二波是1978年至2013年经济体制转型,而以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则从更广阔的层面开启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全方位转型的新征程。“十三五”期间恰好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节点上。今年两会作为“十三五”开局年的起点,面临新情况和新矛盾,因而需要有新的理念。

  人本导向

  “十二五”规划曾经写入“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尚未把“人本”提到“根本导向”的位置。中国知名经济学者认为,在新阶段,包括“十三五”期间,必须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底出现的热词“供给侧改革”,本质上其实就是人本导向的一个体现。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发布后,中国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文森在《中国青年报》刊文称,在建议第一部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被放在了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的首位,这与过往的5年规划相比,突出强调规划的“人民性”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修泽认为,从“十二五”五年的实践看,人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

  2015年10月,常修泽为《经济参考报》撰文时建议,“十三五”规划在各个方面都应体现人本导向的“新思维”。关于人本导向在未来5年的具体体现,他以经济结构转型为例,称应以“人本型结构论”来推进结构转型:需求侧结构转型,核心是提高“居民消费率”和“藏富于民”;供给侧结构转型,核心是发展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而自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供给侧改革”一跃成为高层讲话、媒体舆论中的高频词。

  上海《证券时报》援引经济界分析人士的话称,今年两会上,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可能将进一步细化,并在国务院层面出台相关执行文件。

  市决政用

  未来5年,一个绕不过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经济角色定位问题,特别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所谓“市决政用”,指的是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决定论”的基础上,于市场失灵领域发挥政府的应有作用。作为两会热点的国企改革、财税改革也是这一概念的体现。

  2013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最大的理论创新与突破之一是“让市场来决定资源的配置”。而常修泽认为,当前面临的问题是,虽然中央已经明确界定,但市场经济定位问题在理念上并没有解决。

  他认为,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不能过度夸大解释,市场本身是有局限性的。

  常修泽称,“十三五”期间,中国势必面临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为此,一方面,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沉浸在市场万能的迷思之中,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政府的应有作用,如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等。

  国企改革是减少政府对资源直接配置的案例之一。2月25日,中国国资委、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对外披露了国企改革“十项改革试点”落实计划。至于今年两会将如何布局国企改革,上海《证券时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指出,结合供给侧改革,今年股权多元化改革和清理“僵尸企业”将是国企改革两大关键点。

  此外,2014年中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台一年多来,不少改革举措开始落地。至于今年两会将落实哪些改革,根据中国总理李克强今年年初提出的“2016年要全面推开营改增”(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业内人士分析这意味着全年减税力度将达到几千亿元人民币,对企业来说是真金白银的支持。

  创新双驱

  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概念下,创新创业热潮已然形成。未来,随“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将是一代新人的成长,为经济带来又一轮新动能。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如何开启中国制造的升级之路,对各个行业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这与常修泽提出的“创新双驱动”概念相符。

  常修泽认为,对于创新驱动不能做“单向度”的理解。要有全面的把握,他称之为“双驱动”:一则,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二则,通过创新,驱动人自身的发展。常修泽举例称,中国千千万万“创客”的业绩表明,新的科技力量正在催生一批新人,他们对人生价值的精神追求远远超出对物质本身的追求,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他认为,必须要克服狭隘化和单向度的传统思维,让每一个创新者“心灵放飞”,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一代新人的成长。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报道,“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2月18日,中国国务院下发文件,称将扩大“绿卡”申请资格的涵盖范围,以吸引更多外国人才。北京中关村也于3月1日起实施直申中国“绿卡”政策,以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今年两会后,是否能有更多关于创新和人才的优惠政策,值得关注。此外,中国制造业未来如何与互联网加速融合、为经济带来新动能,也是看点之一。

  包容发展

  “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对外发展战略将是本次两会关注的焦点。在未来与外部世界更加紧密的交往中,如何在寻求“文明包容互鉴”的同时不断凸显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担当”,如何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全球化和人本主义三大潮流的涌动,多样价值理念之间将会发生更加频繁的交集、碰撞和融合。文明的差异性,难免造成碰撞和博弈,但这是支流。主流是不同文明包容互鉴,并在互鉴中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学者认为,新阶段必须要有“文明包容”的新理念。

  随着“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南南基金等的启动运行,自贸区扩围扩容,跨国设施联通,以及贸易投资便利化、多边金融合作加快推进等,中国将以更大步伐地走向世界。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力,也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十三五”期间,中国提出将坚持自主开放与对等开放,加强走出去战略谋划,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

  《证券时报》援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的观点指出,推动“一带一路”和推进自贸区战略并行不悖。以周边为主,围绕“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构建自贸区网络体系,可能是未来在发展中国自贸区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区间调控

  随着两会时间的确定,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再成焦点。在各省区市“两会”召开后,各省区市今年GDP增速目标也陆续揭晓,不少省区市都将目标指定为一个区间范围,这也让更多经济学家和分析机构猜测,中国全国的GDP增速目标也将是个区间。

  《证券时报》称,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形势,政策目标不宜过分强调具体目标数字,而应设置一个弹性更大的目标区间,这样既能强调政策底线,又能起到适度向上引导的作用。从本届政府开始,宏观调控着手弱化经济增长目标值的意义,逐步引入“区间调控”思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出,只要经济增速处于区间之内,没有突破“天花板”,也没跌破“地板”,就不必做出过大的调控动作,而是要保持宏观政策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在区间目标下,政府能够把更多精力着眼于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这对实现未来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徐洪才表示,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也很有可能设为一个区间目标。

  修复传统

  创新不是无中生有,创新基于传统。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发展陷入泥沼,是于时代嬗变中失去了活力。“去产能”不是去传统,而是修复传统。如中医药般悠久的传统,也将焕发新生。

  “去产能”被列为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首,中国传统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去产能面临就业、金融不良等风险挑战,同时也能带来并购、行业集中度提升等投资机会。

  香港凤凰网财经频道文章称,在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煤炭等产能过剩重灾区,每能看到中央地方责权不清导致企业贪大、行政扭曲行业价格催生僵尸企业。

  革除时弊、修复传统,这些基础工业制造业仍是未来中国经济和就业的基盘;创新和互联网思维仍会令其诞生新的增值。

  同理还有中医药这样的传统行业。中国政府2月27日公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未来15年中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其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今年两会期间,关于纲要提到的“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是否会有具体的动向,会是华人关注的议题。

  健康中国

  “健康中国”有两层含义:健康的国民和健康的国土。医疗、食品安全、养老等民生课题,以及绿色经济、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前沿领域会在未来受到空前重视。

  民生类主题在每年的两会议案中都是重点议题,今年预计也不例外。在民生主题中,大健康概念尤其值得关注。

  《证券市场红周刊》报道,“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2016年,与“健康中国”相关的医药生物产业政策还将持续落地,行业也由此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业内人士预计,到2020年,“健康中国”带来的健康产业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的级别。

  另一种意义上的“健康中国”,可以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绿色发展”理念挂钩。一边是严峻突出的雾霾、污水等环境污染问题,一边是民众对“APEC蓝”“阅兵蓝”常态化满怀期待。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北京《人民日报》称,希望通过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推动各行各业始终“绿意盎然”。

  链接:“十三五”需闯哪些关

  “十三五”规划的落实无法避免复杂环境与现状,多位数十年站在改革一线、以亲身经历和研究为中国“十三五”建言献策的专家学者再度发声,为中国“十三五”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闯关”方向。

  第一关,破服务业垄断

  相比于工业部门的市场开放程度超过80%,中国服务部门50%左右的垄断格局尚未打破。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指出,要以打破垄断为重点,让社会资本充分参与进来,尽快形成服务业发展的大环境。

  第二关,转变金融监管

  适应深化金融改革,需要加快金融监管转型升级,构建起适应现代经济的金融体系,既可为金融风险套上“紧箍咒”,又能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坦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影响,产生再平衡问题,同时中国金融市场不断与国际接轨,必须要在监管体制上有所改革。

  第三关,提升财政公共性

  以共享发展为目标,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提升财政公共性来实现财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

  原中国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提出,提升财政公共性,关键要在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居民大病保险等方面取得突破。

  第四关,践行绿色革命

  “十三五”期间要以绿色革命促进经济转型,雾霾则成为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魏礼群强调,以绿色发展开辟供给侧改革新境界,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须把加快环境治理、加强生态建设摆在结构性改革的突出位置。

  第五关,促进教育变革

  未来五年,中国需要通过推进教育有序开放和“去行政化”,调整教育结构,初步形成与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人才供给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表示,创新驱动发展的背后是对人力资本的巨大需求,通过教育改革能够提升人力素质,提高整个国家的创造力。

  第六关,摒弃传统监管

  监管转型滞后成为简政放权纵深发展的“最大短板”,应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严格分开,调整优化市场监管权力机构,推进市场监管法制化进程。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需要加大放权、减权的力度,要激发市场活力,严防“把市场关进权力的笼子里”。

责编:王越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