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时邀专家解读政协报告 将如何加强同海外侨胞团结联谊?

2016-03-05 08:16:37来源:海外网
字号:

  图为中国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谭天星(左)今年1月在海南兴隆华侨农场走访慰问困难归侨侨眷。(图片来源:中新社)

  培养新生代 传承中华文化

  俞正声3日在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要关心海外华裔新生代的培养教育。

  随着移居海外的中国人数量增多,如今华二代、华三代们如何认知自己的身份及他们如何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问题备受关注。

  华裔新生代是海外华社的希望所在,引导他们对祖(籍)国的认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促进他们与祖(籍)国的交流也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国侨办主任裘援平曾指出,华文教育是面向6000多万华侨华人特别是2000万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系统开展民族语言学习和中华文化传承的工作。这不仅维系着华侨华人的民族特性及与祖(籍)国的情感联系,而且辐射到各国主流社会,是覆盖最广、相对正规、长期有效的海外中华语言文化教育形式,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正因如此,华文教育被誉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希望工程”,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也是华侨华人社会最重要的“民生工程”。

  “在世代更替背景下,海外华裔新生代的培养教育问题,尤其是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理解以及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承密切相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兼华文教育系系主任曾毅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一曲《我的中国心》,当年让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为之动容。但在曾毅平看来,“融入当地”与“保持中国传统”相结合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代际的发展,许多侨胞已经融入当地社会,当较少接触中华文化的这一代人为人父母,他们子女的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承将更成问题”。

  对此,一直从事华文教育研究的他也有过思考:“中文教育对于身份认同的意义不言而喻,不论是了解中华文化,还是对中华民族的根的认同感,华文教育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他说:“海外青少年对身份的认同在我看来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一是世界公民身份,二是华人的身份,三是他们在所生活的社区、侨社中所感知的身份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海外发展华文教育,就是要培养的是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世界公民。”

  链接:发展华文教育从这5个方面入手

  对于如何进一步发展华文教育,曾毅平认为,可以从明确华文教育目的、创造体验式教学可能、触碰华裔新一代兴趣点、优化教育链条、组织华裔新一代赴华学习中国文化等方面入手:

  明确华文教育目的

  华文教育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华文化气质,让华裔新生代了解中华文化、中国以及中国与世界之关系,最终使华人文化成为其成长乃至生活的一部分。

  创造体验式教学可能

  对一些并不居住在华裔社区的青少年,让他们切身感受中华文化,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传统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家长、家庭甚至社区都有一定的作用。德国汉堡汉华中文学校的教师丁成举例说:比如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汉堡的华人社区甚至主流社会也会有一系列的活动举办,这都是让华裔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的好方式。

  触碰华裔新一代兴趣点

  文化与身份的认同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密不可分,这不是仅仅一节中文课可以解决的。

  丁成认为,对于这些在海外出生、长大的孩子来说,不能求速成。“就像我在华文学校也教授中国历史,学生能知道张飞、赵云的名字我都觉得很欣慰,不能一下子要求他们对三国那段历史倒背如流。”在他看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一样。“看到了,了解了,才有可能触碰他们的兴趣点。”

  优化教育链条

  应推动华文教师以及整体华文教育链条的专业化、正规化、标准化建设。适应青少年的兴趣,提供更具开放性的教材。

  “到2017年,在海外华侨华人聚居地基本实现热爱中华文化的适龄华裔青少年有学上、有书读、有合格老师教。”裘援平曾如是表达她对华文教育链条的专业化、正规化、标准化建设的愿景。

  组织华裔青少年赴华学习

  “通过这样的活动(赴华学习),能够挖掘中国的特色文化资源,海外华裔青少年到祖(籍)国学习交流、寻根访祖的同时就能增进他们对祖(籍)国的了解,提高他们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兴趣,也在了解、学习及共同交流中不知不觉增进了身份的认同感。”

  中国国务院侨办为加强与华裔新生代的联系,专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就包括已经举办了16年的“中国寻根之旅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如果有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到中国去深入了解,对孩子们的认知和成长都是大有益处的,”丁成说。

责编:王越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