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重拾信心是场硬仗

2016-03-06 10:06:11来源:海外网
字号:

  美国侨报3月5日发表社论,称3月5日这一天,全球目光都投向了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上午,中国总理李克强在每年例行的“两会”期间做政府工作报告,向世界阐明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蓝图。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阐述,更是焦点之焦点。全世界都试图借此探寻中国今年经济发展的基调和方向,看决策者如何平衡短期政治目标和长期风险。

  在经济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李克强在报告中将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定在6.5%至7%区间,这是中国1995年来首次将目标定在区间,也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着力点的时期的重要调整。去年中国GDP增速为6.9%,为25年来最慢。当年设定的目标为7%左右。

  在媒体多年来惊叹且谨小慎微地报道中国的“经济奇迹”之后,过去几个月,随着象征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股市的飘忽不定,股灾频频,又伴随着今年初开始的房产抢购潮,一种相反的论调似乎流行起来——中国正面临或已全面进入崩溃。

  事实上,自30多年前的1978年以来显然成功使本国经济得以发展并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体制”,这种增长模式意味着从更发达的国民经济体复制和改造已被证明成功的产品、技术、机制和商业模式。但现在,中国经济的成熟性和复杂性已经到达一定程度,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独立自主的方案和对新事物的尝试。但这需要其他形式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以及企业之间、企业和国家之间的新型互动。

  简单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已处在过去所走道路的另一端,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目前正经历着艰难的转型期,必须面对产能过剩、创新匮乏、资源浪费、效率衰减的挑战。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必须创造出“中国体制2.0”的模式,打破原有的粗放型经济的产业格局,追求在多个层面同时进行根本性新改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强在报告中提及,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015年,中国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成为第一大产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可以说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功。数据足以说明,中国经济转型正在真实地发生。新的经济形态已经在中国实现了重大突破,诸如“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超出预期。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从供给不足或短缺经济发展到产能过剩,尤其是制造业和房地产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和高额库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导向的供给侧改革,将是解决中国经济存在的部分结构失衡问题的钥匙。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引导它逐渐脱离过去几十年高速增长的软着陆阶段,从而避免了高增速猝然终止。

  当然,低估中国经济困难的盲目乐观也是十分危险的。 李克强也不讳言这一点。 在报告中,李克强认为,今年中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大、挑战更为严峻,要做打硬仗的充分准备。

  因此, 要世界重拾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不仅要靠言辞,还要靠实干。要精心平衡各种矛盾,总结经验和教训。 股灾未远,楼疯又至,这些乱象说明宏观经济政策与管理还存在相互矛盾与冲突之处。在未来一年以及未来五年,中国经济要重拾世界信心是一场硬战,我们还是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责编:王越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