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生亲述:我在希腊当交换生的日子

2016-07-20 14:36:4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在希腊当erasmus(交换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来自浙江传媒大学的程欣然作为交换生曾在希腊学习6个月,在这篇文章中,她将与读者分享自己在希腊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据《中希时报》报道,回国的第十天,当我回忆这五个月在雅典的交换生活,只觉得光怪陆离。

当我在街上走,一抬眼就看见那千百年一直立在山顶的雅典卫城,常常有穿越古今的奇妙感受。而路过在街上盖着毯子休息的homeless时,即使早已见怪不怪,还是忍不住转头,试图回避直视他们的眼睛。

这样的时刻反复交替发生,希腊在我眼里变成一个巨大的矛盾体。享乐主义、自由精神、崇拜自然、热情好客,经济衰败…

从游客到居留者,我对希腊的感情,温情中仍旧掺杂着一些陌生。

学期结束,就是在这样矛盾的心情下,我暂时对它告别。

他们不是懒,

只是舍不得不去好好感受这个美好的人间。

要说令我印象最深的希腊教授,Nikos算一个。Nikos的神奇之处在于,每次和他提到学术、上课之类,他都显得沉静寡欢。而只要一提起,我正计划去哪里玩,Nikos就会迅速变得热情健谈。

在听说我要去Meteora以后,Nikos当晚就发了一封邮件给我,里面包含了订火车票的网址链接、旅游信息、酒店推荐等等。之后还常常问我,去了没有,有没有照片可以和他分享。

五月的时候,Nikos访问完中国我的母校,回到希腊第三天,就亲自开了好几个小时的车带我们去Delphi神庙一日游。

他站在古剧场的边上,转头问我,你有没有听到鸟叫声。他说,古时候的人对自然的感觉,和我们今天是完全不同的。说完他闭上眼睛,伫立了一会。

我站在delphi的那块传说是宇宙中心的石头边,看着身边的断壁残垣。想象希腊神话的伟大,不只在于其中的伦理和诗意,更在于它与现实的联系,充满了古代希腊人对于自然满载生命力的猜测和理解。

雅典即使在举办奥运会后依然是一座不怎么光鲜亮丽的城市。据说这是因为雅典是一座不断在废墟上建造起来的城市。这座城市从来没有野心勃勃的领导者和市民,狂热地追求摩天大楼和华丽的商业中心。他们平静地在这里生活千百年,对于自然始终保持着亲近又疏远的尊敬。

一年之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晴天的雅典,生活洒满了常常令我无力招架的阳光。和冬天夜晚就变得阴冷而漫长的北欧不同,和人造的丰功伟绩令我第一眼看见险些没有跪下的罗马不同,雅典是一座没有攻击性的,平和而积极的城市。

一眼望去,还能看见千年前雅典城邦的眉目,那时的人也不曾怀抱人定胜天的恶意。他们用天赋的智慧和环境,通过贸易,而渐渐富足强大。今天的希腊人或许自己也不懂,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千年古国一夕败落,经济危机席卷到今天,依然没有过去。

我所认识的许多希腊人,就像Nikos,他们关心生活,关心自然,可是对于那些人为的事业,不会放置太大的兴趣。更多的希腊人,依然保持着慢悠悠喝咖啡的习惯,尽管他们对未来深感迷茫,依然不会放弃这种慢生活。

而在我的理解中,正如二战中坚持在饭桌上摆上一瓶鲜花的国家一定会战胜一样,在危机中依然不忘记感谢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民族,总不至于一败涂地。

他们是世界的公民,

可是我却曾经只是活在

“我国”和“外国”的分类标准中。

Francesco是我的erasmus同学里,长得最帅的男生(之一)。他是意大利人,我第一次看到他的ins简介,看了很久。他写下“citizen of the world”(世界的公民)。他拍下涂鸦说欧洲会一起帮助土耳其,他关心比利时的暴恐事件,他欣赏希腊的古典神秘到现在依然在旅行,他的ins里还有曾经去美国的照片。

这当然首先得益于申根区的存在。一张几十欧的ryanair机票,就可以从这个国家飞到那个国家,从来不担心签证,费用几乎也不是问题。Sonia和我说她高中时学校组织旅行,去的是法国尼斯,害我惊呼羡慕了好久。

与国内不同,open mind在欧洲是很重要的品质,首先你要学会接受和传递其他的文化,这样才能触及到真正的世界。在我们因为上海人是不是小气,北京人是不是狗眼看人低在微博上天天吵架的时候,欧洲的同龄人们中,每年都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学生,拿着奖学金的补贴,去到另一个国家做交换生。这也是erasmus最梦幻和最理想之处,它从学术或者说文化交流层面,疏导着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关系。相互接受,要从年轻人做起。

我常常感叹,Erasmus是一个很高贵的理想。

曾经以为《西班牙旅馆》只是一部电影罢了,

谁知我也出演了一部属于自己的《雅典公寓》

出发前,我有一个朋友知道我要去做erasmuser,就给我推荐了《西班牙旅馆》(又名《西班牙学生旅馆》),我连夜看完,在合上电脑的一刻,有一点恍惚。

来自法国的男孩,因为一个他所需要的职位的要求,申请了西班牙的erasmus项目,并在那里住进了一个学生合租公寓。和来自英国、意大利、德国等等欧洲国家的室友一起,磕磕碰碰地过完了这一年的研究生生活,大家温情地告别,带着彼此的青春秘密离开西班牙。影片的最后,主人公不再执着于那一份其实他并不感兴趣的稳定工作,而是辞职成为了一个小说家。

这部堪称erasmus宣传片的电影,传递了一种欧洲年轻人通过erasmus最终找到自我价值的主题。就像我第一次走进panteion大学的国际学生办公室,看到那张印有“life changing moment”的erasmus的海报,一脉相承。

那时我并不相信这样神奇的口号。我不相信半年甚至一年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而我更没想过的是,第一个改变我的,是我过去素未蒙面的室友。

Sonia是意大利华侨,七岁就移民去了意大利的帕尔马。在我出发前的半个月,房东问我,是否愿意和一个中国女孩合租,随后我加了sonia的微信,聊了几句后很冲动地就说了ok。

她改变我的第一件事,是我的头发。

我不知道有这样奇怪心理的姑娘,是不是只有我一个:如果不把头发扎起来,绝对不敢出门。

借口有很多,例如我的头型不适合放下长发,又或者天太热,扎起来比较好。而我日后回想,或许是因为读初中时班主任就开始明令禁止放下头发上学,而高中的时候我妈常常告诉我,扎起头发来才能好好学习。这样的禁令一路延续到大学早已消失,可是在我心里它还是余威尚存。

和sonia一起住的第三天,她看着我扎头发说,你头发放下来也挺好的。我支支吾吾地说我不适合。

Sonia说真的,我刚到意大利上学的时候,也每天都扎头发,我的同学一直和我说放下来好放下来好,我后来就都放下来了。

听她说完这些,我停下扎头发的手。那是最后一次我试图扎起高高的,但其实在我身上显得有些傻气的马尾。那天,也是我第一天披着头发的出门。虽然还是有些不自然,不过很快就毫不在意了。我的天,我可是在希腊啊。地铁上抱着孩子的妈妈也有可能打齐了鼻钉、唇钉、舌钉的,这样的人们习惯于我行我素,也不会对他人指手画脚的地方,根本没有人在意我的头发啊。

其实改变人生的时刻,从来不是那些大张旗鼓的,声势浩大的时刻。改变人生的时刻,有时只是一个人说了一番话,突然就打消了你心里曾难以消去的顾虑壁垒。那些顾虑轻轻地碎落,消失,而你决定尝试新的事情,是因为不再那样在意曾经记忆里的,别人的眼光。

【什么是erasmus?】

欧盟Erasmus Mundus计划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合作性的学生交流项目,支持高质量的欧洲研究生课程,提供优厚的奖学金。既面向欧洲学生,也面向第三国(欧洲以外)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经过数十年的发展,Erasmus的内涵日益丰富,每年均有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加入项目,去到别的欧盟国家进行交流学习。


责编:吕文宝、郭妍汐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