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吗?

2016-09-26 08:54:4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侨报网】有研究表明人在几个月大时的行为特征与长大后的个性之间存在重要的联系。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个性早就已经不可动摇,只是说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到幼年时期。

海外网9月26日电 据侨报网援引外媒报道,人的个性是多方面因素塑造而成的:基因、朋友、学校以及其他因素。是它们让你变成了今天的你。那么一个人的个性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的呢?比如,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害羞的人,那这是否意味着你小时候就很害羞?

差不多是这样。事实上,有研究表明人在几个月大时的行为特征与长大后的个性之间存在重要的联系。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个性早就已经不可动摇,只是说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到幼年时期。

研究婴儿的心理学家通常所用的术语是“气质”(temperament)而非“个性” (personality)。在这一领域的最早的一项调查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纽约纵向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和斯特拉·切斯(Stella Chess)夫妇观察了133名儿童从出生到30岁之间的生活,同时还和他们的父母进行访谈。基于这些观察和研究,他们提出婴儿气质的九种不同维度,包括活跃水平、心情和关注力。他们还认为不同维度的分数有趋同倾向。他们以政治不太正确的方式把儿童分为三类:“简单的儿童”、“麻烦的儿童”和“慢热型”儿童。

这样的儿童分类是否预示着他们未来的人格类型?纽约的研究发现证据表明在三岁时被归为简单或麻烦的儿童在青年时期仍然表现出相同的个性,但是他们并未研究儿童气质与成人个性之间的联系。

事实上,在很长时间里,研究婴儿气质的心理学家与研究成人个性的心理学家之间是不打交道的。不过,在过去十年左右,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尽管婴儿气质并不完全能预测人长大后的个性,但是两者之间一定存在关联。

还要注意,婴儿气质的打分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生了变化。如今,原来的九个维度被化归为三个大维度(不幸的是,心理学实验室常常使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几个维度):“努力控制”是指儿童的自控力和关注力(比如,抵抗玩具的诱惑);“负面情绪”正如其字面意义,是指恐惧、挫败等负面情绪;而“外向”或“精力充沛”与活跃度、兴奋和社交能力有关。

今年,有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关于个性和个体差异的研究在网上发表。该研究让45个家长评价他们平均七个月大的孩子的气质,并在八年后再次评价孩子的个性。评价标准是成人个性的主要特点,比如外向和神经质。

比较两个时间点的评价揭示出一些规律,比如在外向方面得分较高的孩子(笑的更多)在八岁时的神经质评价中得分较低(这意味着他们的情绪比较稳定);而在努力控制方面得分较高的孩子在后来的自律性评价中得分较高。如果婴儿的注意力时间很长——那么就是好消息了,这很可能意味着他们在长大后会保持房间整洁。

这个研究中,不是一切都可以互相匹配——比如爱笑的、外向的婴儿在长大一些后,并没有在外向评价中得到高分——这提醒我们婴儿的气质并不是由命运决定。但是研究者的结论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达成一项共识,即一个人早年显现出的气质会构成他长大后个性的基础。”

惊人的是,一些联系甚至可以跨越四十年之久。2007年的一个研究中,来自捷克的研究者把评价婴儿气质的时间点推后,孩子的年纪从30个月到12岁不等。40年后再次测试时,他们发现个性的关联度非常高。

研究关注的两个特征是婴儿的脱抑制(disinhibition,类似于使用更为广泛的外向/精力充沛评分)和成人的外向人格。也就是说,婴儿期越是活跃和坚定的人,长大后在外向性和自我效能(相信自己的能力)方面得高分的可能性更大。

当我们在阅读这些关于个性的研究时,值得记住的是尽管个性在人的一生中表现出一贯性,然而它始终处于变化中,不可能在年轻时期的某个时刻确定一个人的个性在他长大后会成为某种个性(而且这还要取决于你所使用的是哪一套成人个性)。不过,婴儿长大的过程中,其个性也会逐渐定型。比如当孩子满三岁时,他们的行为会更加强烈的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

以伦敦心理咨询研究所的研究者200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为例。他们在1975到1976年对超过一千名三岁儿童进行行为评分(分类标准为“适应力强”、“接受控制”、“自信”、“脱抑制”、“谨慎”),然后在他们26岁时再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这个跨度近30年的研究得到了惊人的一致结果。比如“自信的”儿童在长大后变得外向,而“压抑”的儿童变得非常内向。

任何生育小孩或与小孩共度时光的人都知道人会忍不住在婴儿的一笑一颦中寻找他正在出现的个性的迹象。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猜度的行为可能并不完全是徒劳。

但是这个领域也有严肃的另一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可能植根于幼年时的行为倾向。找出这些标志就有可能在幼年期小心干预,引导孩子获得更为健康的未来。

责编:郭妍汐、海外编辑部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