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为何越来越“大器晚成”?

2016-10-09 08:26:39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侨报网】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医学奖和化学奖的得主都是男的,至少65岁,多数都在72岁以上。但是在二十世纪的前50年,诺贝尔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才56岁。

海外网10月9日电 据侨报网报道,迄今为止,今年已经公布的诺贝尔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是72岁。现在好像到了花甲、古稀之年才能得奖,几十年前可不是这样。

据BBC报道,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医学奖和化学奖的得主都是男的,至少65岁,多数都在72岁以上。

但是在二十世纪的前50年,诺贝尔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才56岁。现在的物理奖得主一般是将近70岁的老头儿,但当年得奖者的平均年龄才47岁。

事实上,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今天,在所有传统自然科学领域中都有一个显著的趋势——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越来越大。

常有人说,几百年前的某某作家或哲学家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曾“读尽世间书”的人。尽管类似的说法不一定可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的知识总量确实越来越大。

那么,是不是因为现今人类掌握的信息和理论太多,才导致科学家只有到了晚年才能实现科学突破?

这恐怕并不是正确的答案。

诺贝尔博物馆的高级主管古斯塔夫·卡尔斯特兰德(Gustav Källstrand)告诉我们,一百年前,全世界只有大约一千名物理学家,而今天,这个数字已经膨胀到一百万。

他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获得诺贝尔奖的等待时间越来越长了,你取得科学突破后并不能马上获奖。”

即使在今天,科学家也往往在年轻时就取得重大发现。但是,成就突出的科学家成千上万,而且诺贝尔奖委员会对科学成果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要获奖可能要等很多年。

不过,这个说法的说服力也有限。比起一百年前,现在世界上的文学家、经济学家和和平斗士的人数也大大增加,但文学奖、经济学奖和和平奖得主的年龄变化趋势和科学奖得主很不一样。文学奖和经济学奖得主的年龄都没有很明显地上升,和平奖得主的年龄甚至有所下降。

还有,为什么物理学奖得主比医学奖得主的年龄“变老”得更快呢?

这可能和二十世纪早期量子力学兴起引发的科学革命有关。

卡尔斯特兰德先生说:“在二十世纪早期,物理学是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许多年轻的物理学家在短时间内做出了许多重大发现。”

而且,诺贝尔奖委员会当时就认识到这些成果的价值。他说:“委员会对此很关注。他们对这个领域感兴趣,因此很快就对相关成果作出表彰。”

维尔纳·海森堡和保罗·狄拉克在1930年代因在量子力学方面的成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都只有31岁。

当时,由于量子力学兴起,科学界掌握了一套全新的研究工具,因此能很快取得科学发现。曾有一个科学家这样描述那个时代:“即使是平庸的物理学家也能获得重大的物理发现。”

那么,和平奖得主为什么会反其道而行之,越变越年轻?卡尔斯特兰德先生说,这是因为和平奖和过去已经有很大不同。

“和平奖委员会想尽量跟上最新发展。他们不想为了确定某项和平措施是否会彻底成功,或者印尼的民主制度是否会持续,而一直等下去。”

多年以来,尽管在科学和人道援助领域的工作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有一点却不会很快改变——诺贝尔奖得主绝大多数都是男的。

由于科研人员数量大增,有成就的科学家需要等待多年才能获奖,所以我们目前看到的诺奖得主性别比例反映的是几十年前的社会现实。

今天,科学界仍是由男性主导。但是,随着科学界日趋多元化,随着诺奖排队名单的陈年旧账渐渐清空,诺奖得主的性别平衡有可能会最终成为现实。

诺贝尔博物馆告诉我们,从来没有证据显示,诺贝尔奖委员会曾有意忽视女性的工作成果。但他们说,委员会确实有一次曾违反规章制度。

1903年,皮埃尔·居里和亨利·贝可勒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而前者的夫人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却未获提名。皮埃尔·居里提出抗议,并表示将拒绝接受奖项。

后来,委员会以居里夫人在1902年曾获提名为由,破格将她定为候选人,她也因此最终成为第一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

责编:郭妍汐、海外编辑部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