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逝世20周年,对于台湾他曾有这些想法

2017-02-23 10:20:4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邓小平也多次表示,大陆追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就会放弃使用武力。由此表明,当时邓小平已经意识到,武力模式是遏制“台独”的实力保障,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保留手段。

timg (1).jpg

邓小平(资料图)

1997年2月19日,一代伟人邓小平与世长辞,于今已20周年矣。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邓小平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创立者。邓小平以其敢于革故鼎新的政治勇气和敏锐的战略眼光,提出了许多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许多重要新思想和新论述,确立了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这对于我们应对目前的台海局势和实现国家的长远统一,具有重要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在邓小平逝世二十周年后的今天,重温邓小平的相关思想和丰厚遗产,将有助于我们继续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向前,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路径规划,由“武力解放”迈向“和平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1949年后,新中国领导人始终将解决台湾问题作为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武力解放台湾”,但最后因为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外部势力介入等外部因素影响,最后功败垂成。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更是为此殚精竭虑,把解决台湾问题作为他矢志不渝的信念和毕生追求的目标。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要“把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提到具体的日程上来”。随后他又提出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

虽然对于台湾问题的最终目标没有发生任何动摇,但对于如何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却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1979年1月1日,在邓小平的亲自指挥下,大陆停止了对大金门、小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同日,大陆公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公告阐述了大陆谋求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邓小平以“两岸和平统一”取代“武力解放台湾”,标志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顶层设计已经走出了“国家统一必然以武力征服为手段”的传统窠臼,这也标志着中国大陆对台湾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认识与切实尊重。

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的系列表述,揭开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新篇章,开辟了祖国和平统一的新路径。至于如何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邓小平也做出了自己的深入思考。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审阅一份讲话稿时,把原稿“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共同协商,早日实现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统一”,改为“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和台湾各界人士共同协商,早日实现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统一”。后来邓小平对此解释表示,“在‘台湾当局'后面加了一句‘和各界人士',这是我加的。就是说,台湾问题接触面要宽,除了以国民党当局、以蒋经国为对手外,要广泛开展工作面。我们过去做了一些,现在更要有计划地安排。”这表明,邓小平已经深刻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也应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民间先行,推动两岸大交流与大合作的历史先驱

为了真正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落至实处,邓小平当时提出多项政策,如表示欢迎台湾同胞到大陆访问,支持台湾企业家到大陆发展,等等。在当时中国大陆的政策引导和循循善诱下,台湾当局也不得不放弃长期推行的对大陆封闭隔绝的错误政策,被迫实行有限度开放。1985年下半年,台湾当局公开表示不再干预两岸间接贸易,对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等限制也开始逐步松动。1986年台湾当局推出以解除“戒严”为核心内容的“政治革新”,进一步实质性地放宽了两岸各项交流,如允许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扩大开放大陆农业、工业原料入台;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访问台湾,等等。自此之后,两岸隔海相望,互不往来的隔绝状态被彻底打破。

此后,两岸在经贸往来、人员互动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进步。2016年两岸贸易额突破1700亿美元,相较于1990年的25.7亿美元,上涨了足足66倍。2016年两岸民间人员往来高达930万人次,相较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两岸零星人员往来,其成长速度更可谓是井喷式发展。

饮水思源,两岸之所以在很多领域能够实现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与邓小平早年排除万难、力推两岸接触融合的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设若当初没有邓小平的冲破障碍、化解危局,两岸之间可能很难取得今日之成就。

从历史现实和长远发展来看,虽然目前岛内还存在着种种让人极度忧心的复杂因素,但两岸由长期隔绝到相互往来,两岸经济由互不相干到互利互补,两岸民众由“老死不相往来”到相互融合,都预示着两岸的民间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进。两岸民间互动不仅可以造福两岸同胞,也可以有效遏制“台独”,使得任何“台独”势力都不得人心,只能成为“过街老鼠、人见人打”,未来还有可能发挥“以民促官”的政治外溢效应,早日推动两岸官方对话,加速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遏制“台独”,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虽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艰巨性,在这其中自然会夹杂着“台独”分裂势力的噪音。事实上,在邓小平逝世后的二十年里,岛内政局发生了极其复杂的深刻变化,李登辉、陈水扁以及目前的蔡英文等人不遗余力地推行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主义,给国家和平统一的前景蒙上了沉重阴影。

对于台湾当局的这种倒行逆施,邓小平早有所料。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统一的问题,这是一个主权问题。不能设想中国人民会同意以任何形式把台湾从中国国土上分割出去,这不可能”。后来邓小平也多次表示,大陆追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就会放弃使用武力。由此表明,当时邓小平已经意识到,武力模式是遏制“台独”的实力保障,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保留手段。面对着猖獗的岛内“台独”势力,若是大陆一味退让,只会让这些分裂势力更加肆无忌惮。邓小平当时的许多精辟论断,今天读来依然掷地有声。

过往历史经验证明,“合则对国家有利,战则必伤民族元气”,两岸兵戈相向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台湾当局应该念兹在兹,以台湾同胞福祉为重,从过往历史中寻找经验智慧,认清历史发展方向,早日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避免与大陆武力相向,而是应该选择与中国大陆相向而行,共谋两岸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终将彪炳史册

在国家统一的大是大非问题上,邓小平也是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做出了高屋建瓴的判断,统一问题“首先是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实现祖国的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是要统一的”。

统一势在必行,是任何人都无法更改的必然趋势。但更大的难题在于,统一之后的台湾治理问题,即两岸统一后,两岸关系究竟该如何定位,台湾的治理究竟该如何运行。对此种种问题,邓小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做出了极富前瞻性的思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不可逆转地成为了时代主题。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确立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后来的事实证明,邓小平的这一开创性构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祖国统一政策发展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既对海峡两岸现状作了精准的概括,又为和平方式处理两岸问题,结束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找到了合理解决问题的关键密钥。“一国两制”在港澳问题上的成功实践,清晰地向世人表明,这一构想不仅有“一国”高度的原则性,也有“两制”体系的灵活性,这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与此同时,“一国两制”还具有重要的国际启迪意义,为国际政治发展中解决地区冲突、民族纷争等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因而在国际社会受到广泛赞誉,连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都夸赞称,这是一个“最有天才的创造”。

结语

时光荏苒,一代伟人邓小平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年,但其音容犹在,思想犹存。目前虽然岛内形势发生了急遽变化,两岸关系也今非昔比,但邓小平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垂范意义,依然是指导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战略方针。随着时间的推演,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相信两岸问题终将获得妥善解决,台湾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钟厚涛,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康凯凝、郭妍汐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