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电视4台(Channel 4)的时事新闻类节目《Dispatches》讨论的是英国人口迁移的话题,在英国166所大学中,竟然有四分之一的毕业生选择到伦敦工作。华闻君就此话题采访了两位英国青年,他们讲述了属于自己的“伦敦梦”。
在题为《英国是否已经饱和?》(Is Britain Full?)的电视节目中,探讨的话题也跟“逃离家乡”这个主题相关。将英国的北部城市与首都伦敦从毕业生就业、城市萎缩、人口迁徙、交通和房价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即使英国政府推出了刺激英国北部经济“北方引擎”的概念,但英国的青年一代仍然愿意选择来到伦敦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节目一开始,主持人迈克尔·比尔克(Michael Buerk)就去到了英格兰北部城市利物浦。从画面中,观众看到的是作为英国第7大城市的利物浦部分街区已成为“鬼街”,大片房屋的门窗被钉上了钢板。
为了吸引更多本地和国际学生,利物浦大学最近刚在伦敦中心区域建好伦敦校区。曾负责中国教务的前副校长凯尔文·埃弗里斯特(Kelvin Everest)就明确表示过,这将有助于大学扩展声誉。“我们认为我们将会在五年的时间里招收大约1000名学生。如果没有伦敦的校区,很多学生可能不会来到利物浦大学。他们很重视学位,但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职业抱负和背景,他们可能会选择伦敦作为他们的基地。”
英国北部城市人口的萎缩
据主持人迈克尔介绍,利物浦整个城市的人口与1931年的颠峰时期相比,已萎缩了一半。根据政府的官方数据,利物浦在去年出现了逾9000个空置的房屋,默西塞德地区(Merseyside Region)的情况更是惊人,有2.4万个房屋空置。反观伦敦,人满为患、交通拥堵。
英国大学毕业生普遍认为即使在高昂的生活成本面前,首都等超一线城市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Dispatches》节目列出的一组数据非常惊人。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的城市萎缩情况极其严重。从1921年至2016年,曼彻斯特人口减少了25%,利物浦人口减少了39%,而格拉斯哥的人口更是缩减了42%。
名校毕业生更青睐伦敦
不谋而合的是,英国智库“城市中心”(Centre for Cities)在2016年就发表过一份题为《英国人才流失:毕业生向哪迁移以及原因?》(The Great British Brain Drain: where graduates move and why)的报告,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数据,绘制了“迁移”地图,发现在2014-2015年,英国大学24%的毕业生在取得学位后6个月内前往伦敦求职。
这份报告还对英国名校的毕业生进行了数据分析。英国顶尖大学毕业生对职业前景的规划更青睐于伦敦这样的大都市。
在同时期里,38%的罗素大学集团(由19所英国最好的高校组成,是英国的“常春藤联盟”)毕业生选择到伦敦工作。其中,世界知名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有半数学生离开校园后来到了伦敦。而只有2%的这两所大学的毕业生选择了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
这份报告还指出,过去10年中,有31万高校毕业生离开了英国北部。拥有良好教育资源的城市留不住人才,以伯明翰为例,76%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到其他城市就业。
面对房价高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为何他们仍要选择在首都工作呢?听听英国青年的故事。
马修(Matthew)
出生于牛津郡,现就职于某金融企业
2008年,马修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第二年,他完成了法学院的硕士课程。在本科学习期间,马修学习的是战争学,当时他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职业规划。在他拿到了法律硕士文凭(GDL)之后,他想或许以后可以成为一名律师。
虽然马修生长在牛津郡东南城镇Henley-on-Thames,但几年的伦敦学习和生活经历,让马修很自然就在伦敦找到了工作。“我从2011年正式开始工作,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伦敦。因为在伦敦上学,所以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去伦敦以外找工作。因为伦敦本身就拥有着英国最大的就业市场和最好的机会。”马修说。
其实,对于马修来说,伦敦并不是他唯一的选择。马修说:“哪里有适合我的工作,我就去哪里。虽然伦敦的工资相对较高,但生活成本一样高。在伦敦工作带给我的好处就是经验和机会。”
马修很务实,他不避讳地告诉华闻君:“我目前的首要任务是挣足够的钱来支持我和妻子以及未来宝宝们的生活,这是我的人生规划。如果能找到类似级别的工作,我想伦敦以外的生活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然而,就中短期来看,我觉得伦敦对我的职业前景会更好,但是我们未来还是会搬出伦敦去住,然后每天通勤来伦敦。”所以,马修决定先留在伦敦发展事业。
艾米丽(Emily)
出生于谢菲尔德周边小镇,现就职于公益组织“世界视野”
2013年,艾米丽完成了她的地理学本科学习,并于2014年,拿到了伯明翰大学国际发展学硕士学位。由于学习的方向,艾米丽的职业发展方向应该与国际发展和人道主义救援相关。艾米丽坦言,直到毕业她都没有特别明确的职业规划,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可申请的毕业生计划。
对于工作地点的选择,艾米丽并没有考虑那么多。毕业之后,她选择回到了家乡。在那里她工作了6个月,做的就是一些办公室的文书工作。“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我并没有努力去找工作。因为我并不期望能在那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我开始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因此,我决定去找一份基本的办公室文书工作作为我职业的开始。在地理位置上也是开放的心态。”艾米丽告诉华闻君。
在家乡工作的同时,艾米丽开始申请一些跟专业相关的工作,比如给一些国际发展慈善机构投简历。最后,她获得了一份工作地点位于伦敦的公益组织“世界视野”(World Vision)。“不是有意在伦敦申请,但只有伦敦才有工作机会。”艾米丽说得很诚恳。
艾米丽认为:“伦敦是英国的商业中心,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这意味着包括慈善机构在内的大多数国际组织都汇聚在这里。我希望能在我的职业生涯里发挥自己的技能和所长,同时又能够做一些与之相关的工作。伦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发展事业最好的地方,因为它所带来的机会也更多。”
对于未来,艾米丽或许选择离开伦敦,但希望留在伦敦的时间越长越好。她说:“现在我在‘世界视野’的职业生涯已经得到了发展,我的主要工作办公室也搬到了米尔顿·凯恩斯。之后我将搬离伦敦,离我的工作地点更近,减少我的通勤时间以及更便宜的生活成本。然而,我期待尽可能长时间地待在伦敦,以保持职业机会的开放性。”
英国《每日电讯报》也曾报道过,工作前景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去向的最重要因素,他们甚至不在意城市的平均工资和生活成本——伦敦的平均工资比其他地方高33%,而生活成本比英国平均水平竟高出了60%。
以伦敦房价为例,自2009年来已上涨了86%,地产咨询公司Hometrack在去年11月底汇总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套房产的价格是伦敦居民人均年工资的14.2倍,是全英平均房价的两倍多。
尽管这样,全球顶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负责人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过,他们正努力在英国各个区域吸引高校毕业生。然而,申请在伦敦工作的人仍比去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
大曼彻斯特市长安迪·伯纳姆(Andy Burnham)在《Dispatches》节目中指出,造成人口迁移的很大原因是资源分配不均。“几十年来运输预算拨款不均衡,使北方的铁路系统薄弱。如果伦敦和东南部的人必须忍受像北方这样糟糕的交通系统,街上早就有抗议的人潮了。北方地区必须进入这批交通投资的队列。”
刚刚卸任“城市中心”的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德拉·琼斯(Alexandra Jones)也认为,除非采取措施帮助更多城市吸引并留住英国顶尖人才,否则政府将不会实现其在全国范围内经济繁荣和增长的愿景。“工资补贴和一些经济上的优惠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分配不平均的问题。国家和地方应优先考虑如何加强城市经济发展,给予毕业生更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应该把重点放在促进全国各地城市的经济增长上,大规模进行住房和交通项目的投资。同时,还应该下放更多权力给像大曼彻斯特这样的城市和地区,使他们有更大的空间来发展经济,并吸引更多有才能的工人。”
其实,英国目前正在建设的高铁HS2和横贯铁路Crossrail足以大大缩短英格兰北部城市到伦敦的通勤时间,但相应的交通成本或许会随着交通时间的缩短而成倍增加。
华闻君的好友住在伦敦周边城镇,仍选择在伦敦中心区域上班。目前,夫妻双方每人每年要花费5000多英镑(约5万元人民币)购买火车年票,并且交通成本逐年上涨。仅通勤成本这一项,每年就要花费这个家庭1万多英镑(约10万元人民币)。生活在伦敦以外,即使没有被伦敦的高房价“压垮”,交通费仍然让这个小家庭“苦不堪言”。
更夸张的是,根据交通旅游贸易工会TSSA2015年的数据显示,甚至有些居住在伦敦以外城市的英国人,每年要需要花费9000多英镑(8万多元人民币)购买单人交通年票。
英国的年轻人都面临一个选择:是选择到机会更多但压力更大的大城市工作,还是回到环境相对安逸、压力也较小的家乡工作?此时,正在纠结的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作者:陈甲妮《华闻周刊》高级编辑)
责编:郭妍汐、海外编辑部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