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4月14日电 据《欧洲时报》报道,随着疫情在全球暴发,不少海外华人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态转变“中国打上半场,海外打下半场,海外华人打全场。”中国疫情日趋平稳后,海外疫情暴发,多国开始实施严格的隔离封锁措施,航线被切断,媒体被疫情消息占领,民众的日常生活由此改变。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开研究疫情对普通民众心理健康的影响。
记者采访了来自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瑞典的几位华人,了解他们在疫情中心态的变化。
上半场到下半场的“转场”
“当时看到世卫组织宣布,疫情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我真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回忆起1月30日疫情转为“全球事件”的第一个节点时,赵筱这样形容自己的情绪,“刚刚刷完这条消息,孔特(意大利总理)就宣布中国和意大利的直航航班全停。”
对中国的共情,对自身处境的忧虑,是华人在这场疫情中的典型心态。
赵筱是因为疫情被“困在”意大利的北京姑娘。2019年12月底,她出差到意大利进行业务交流,原定3月中旬回国,由于航班不断生变,至今滞留罗马。4个月多的时间里,她经历了从担忧国内疫情到自己身处“疫区”的心态转变。
疫情“上半场”,赵筱的家族微信群里信息不断,家人们互相询问酒精、口罩甚至生活物资买不到的情况,这让她产生了恐慌情绪:“会觉得中国疫情好像很严重,影响到全国各个地方的生活。”
进入“下半场”以后,赵筱又开始为自己的处境恐慌。3月初,看着意大利的病例每天几百几百地涨,赵筱真的“有点慌”。
相比之下,已经旅居西班牙30年的华侨张医生的“转场”心态则较为平静。“在西班牙发出疫情预警前,一些华人商家已经开始采取戴口罩、消毒、柜台处遮挡隔离等措施,可以说在防疫方面做得非常好,感染比例也比较低,面对疫情没有太慌张的情绪。”
张医生曾在中国的医院工作十余年,因此说到感染情况、治疗手段等,他都能明白,“不会说完全是外行的状态,这对我个人的心态稳定肯定是有帮助的。”
媒体“滤镜”下的认知差异
受疫情影响,赵筱没能如期回国,因为越来越多国家取消了与意大利的航班,其中就包括她的转机地点阿联酋。
“回不去了,我的心态反而静下来了,因为现在意大利人都开始重视起来了,包括封城、戴口罩。”不过,中国的亲朋好友却开始为她担心,“我爸妈现在都知道意大利的行政区划了,天天盯着拉齐奥大区(罗马所在的大区)的数字。”
赵筱的家人每天在媒体上看到的,是不断增加的确诊和死亡病例。可身在罗马的她看到的是,街道虽然空荡荡,但超市食物充足,人们也开始注意防护和保持距离。她自己会对信息“断舍离”来调节情绪:“我现在就少看疫情新闻,做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正在西班牙留学的法学博士生段炼也持类似观点。“自媒体时代,说什么的都有,为搏人眼球,以讹传讹的不实消息也有很多。”他认为,这造成很多留学生家长在焦虑情绪下给在外留学的儿女带来心理压力,“希望媒体多报道一些留学生身边正能量的事情,国内的一些舆论其实很能影响海外留学生的心态。”
海外“宅家”生活的愁与乐
意大利全境封锁后,开启“宅酒店”模式的赵筱发现一个细节,就是自己听到救护车声音的频率突然变高了:“我有一天特意数了一下,2小时之内听到6次。我在想,到底是救护车变多了,还是我变敏感了?”
与在罗马认识的华人朋友聊天时,她发现对方也有同感。“我觉得有可能是以前街上很热闹,车水马龙的,一辆救护车开过你也不会关注。但现在整个街道都很安静,一辆救护车从你家门口经过的声音就十分明显。”赵筱分析道。
“宅”生活的副作用已经引起比利时几所大学的关注。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均展开心理调查,了解封锁措施对民众生活和情绪的影响。荷兰研究人员公开发布网络问卷的链接,邀请人们连续7天记录自己的居家生活,包括工作日与周末是否有明显区别、如何放松自我、如何安排工作与家务等。
对于赵筱来说,不能出门的生活并没给她造成什么压力,“我平常在家也属于可以一个假期都宅着不出门的人,只要有网。有网就可以看视频、看小说、跟朋友聊天。好多人都会问我:你自己一个人在酒店里,会觉得很孤独吧?我觉得不孤独啊!不是有网吗?”
赵筱正在追一部每周更新一集的泰剧,总共14集,目前已经播到第七集。“我现在就拿这部剧的更新情况来算我回国的时间。我希望等我追完这部剧,就能回去了。”
与赵筱这样酷爱“宅”生活的选手相比,Sim觉得“宅家是挺难受的”,但因为并不是完全不能出门,所以对心情影响不大。“主要还是担心(疫情),希望日子早点恢复正常。我在家会找点事情做,学学网课之类的,另外适当运动。”
张医生则表示,因为他是退休人员,所以封锁措施对他的生活基本没什么影响,“最多是平常去公园溜弯的习惯不能再保持了,开始是有些别扭,但也没那么严重。”在西班牙,出门购物、去银行甚至溜狗都是被允许的。“这些基本社会活动的维持也让我感到没有那么紧张。我基本两星期出门购物一次,只选择同一家超市,把购物车装得满满的。”
他也看到,有新闻报道西班牙人为了出门作出各种“奇葩”尝试,比如网上流传着一名男子扮成恐龙上街的视频。“这个确实是有的,但当地华侨华人还是比较谨慎,认为没必要冒这样的风险。”另一段流传甚广的视频则显示,西班牙警察为了鼓励民众“快乐宅家”,吹号打鼓,在街道上开起音乐会来。
赵筱在意大利的华人朋友们也能宅家欣赏音乐会,“每天晚上6点有自发的阳台音乐会,我住的酒店周边没什么居民区,但朋友们的邻居都会放音乐,有的直接自己弹唱。这些对放松心态肯定也有益处吧。”
在瑞典,倪东主动选择了宅家模式。“不管瑞典采取什么抗疫措施,我们华人自己还是要小心,”他从3月初就不让孩子去学校了,虽然瑞典的小学并未停课,但不去也不算旷课,“这一点相对灵活。”
“钱袋子”和“控疫情”不可兼得?
对于倪东来说,疫情带给他最大的精神压力是对事业的冲击。“疫情在中国暴发时,我就很警惕,因为我是在瑞典从事旅游行业的,所以对这个方面很敏感。当时同行还认为熬过四五月份,六七月份就会恢复正常。我认为这是最乐观的估计,但我的判断更悲观一些,我估计这一年旅游业可能就够呛了。”
倪东从事的旅游业是这次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好在瑞典的福利是很好的,所以我现在能拿到以前报税工资的80%。虽然没有以前收入高,但基本生活保障没有问题,再加上中国人本身就有储蓄的习惯,相对来说也会好一点。”
在经济状况比瑞典更脆弱的意大利和西班牙,从事餐饮、旅游行业的华人数量更庞大,也更忧心收入、生意受影响。
不过,多数华人还是认为当下控制疫情比恢复经济更重要。有读者在意大利的华文媒体留言称:“表面上现在复工可以短暂舒缓经济,实际上疫情一旦重新暴发,得不偿失。所以除了必要的商业运作,其他的工作尽量在家进行,千万不要鼠目寸光前功尽弃!”
“我们退休人员没有经济方面的担忧,”张医生说,“但部分旅西华人确实压力比较大。不过据我所知,西班牙政府在税收、居民收入方面采取了一些应急保障措施,这也能缓解人们的担忧。”
暖心互动 提供物资、心理支持
华社内部很早就开始了互助活动,不仅互相支援口罩、药品等物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支持。比如,西班牙的留学生组织建立了远程心理咨询平台,由学长、学姐们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点对点地给一些心理出现负面情绪的学生打电话沟通,每天进行“话”疗。同时,许多中国驻外使领馆也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对留学生等进行心理疏导。
赵筱还提到,一次,她出门采购食品时正好遇到隔壁房间的意大利小哥,见他只能用围巾遮住口鼻,赵筱便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口罩,分给他3个,还叮嘱他正确的佩戴方法。“我感觉他当时眼睛里真的有喜悦的光芒。”
在意大利的阳台音乐会快闪活动中,罗马美术学院留学生段延曾拍下意大利邻居一边说“谢谢中国”一边播放《义勇军进行曲》的视频,在旅意华人的朋友圈被大量转发,鼓舞了不少人。邻居此举正值中国向意大利派出援助医疗队的时候,“那一刻我真的非常自豪,非常感动,眼泪都要流下来了,手都在抖。”段延说。
“如果再年轻10到20岁,我也一定会报名参加西班牙的医疗志愿者服务。”今年70岁的张医生说。(汤梦磊 葛璐璐)
责编:张青津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