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1 14:23:12|来源:海外网|字号:
拼抢中国市场,法国企业是群“坏学生”?
北京《经济参考报》报道,法国OC&C战略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1995年,德国对华出口额为80亿美元,法国为30亿美元;18年后,2013年德国对华出口额达890亿美元,法国为200亿美元,两国出口贸易额的差距已从50亿美元扩大到690亿美元。报告还显示,按行业分,法国交通设备对华出口额比德国少36%,工业品出口额少18%,日常消费品少20%。从企业数量上看,德国在华企业约5500个,法国只有约2000个。
在争抢中国市场方面,法企一直处于“差生”行列。这是为什么呢?熟谙中法商情的商业观察家李春燕认为,法国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主要存在三大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引进外资、经贸合作的主要抓手是制造业。法国虽然与中国在航天、核能、汽车等相关工业领域也有长期合作,但是法国企业的最核心优势在于服务与消费行业,比如时尚、奢侈品、葡萄酒、食品、酒店、旅游等。
中国人对于法国人的总体文化印象也会影响某些大型项目的竞标结果。他们认为,法国象征着“浪漫”,这当然远不如“严谨”的德国。事实上,法国的工程师文化非常浓厚。
第二,法国的企业结构限制了法企大量进入中国发展。在法国,法企规模分化较大,主要是5000人以上或者营业额高于15亿欧元的大型企业,以及250人以下和营业额低于5000万欧元的中小型企业,而中间规模的中型企业数量占法企全部数量还不到0.2%。空客、施耐德、米其林、欧莱雅等法企巨头早已在中国扎根落户,而广大的法国中小企业却囿于自身实力,难以到中国市场一竞风流。
第三,法国的文化特色使法企总体上执行力相对缓慢。法国的文化传统之一是热爱思辨,在对一件事物来龙去脉没有透彻理解与分析之前,法国企业倾向不轻易采取行动,以尽可能降低风险。而现阶段的中国市场瞬息万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并具备极强的执行力。某些法企花费太多时间在方案讨论上,而导致行动迟缓,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败北。
再者就是与“盎格鲁—撒克逊”风格迥异的法式“拉丁风格”。法国人创意多,但纪律性和互助精神总体上不算强。比如开会迟到现象。此外,法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很少会同时带来自身的供应商。
由此可见,法企在中国市场上的“差生”表现,部分源于自身结构、组织与管理方式对当地市场的“水土不服”。
行业差异,谷歌,信心指数,欧洲企业,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