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7 09:00:37|来源:海外网|字号:
境外卡组织犯难 “中国标准”让成本剧增
《国务院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已于6月1日生效。按照规定,无论是银行还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只要符合条件的都可以申请成为类似于银联的银行卡清算机构,但中国央行去年11月宣布的一条单独规定让Visa和万事达倍感头疼。
FT中文网6月16日报道,从今年起,所有在中国发行的银行卡必须遵守《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V3.0)》(PBOC3.0)——应以基于金融IC卡芯片的有卡交易方式为主。分析人士表示,这是一个难题,因为这个技术标准与国际支付标准EMV(Europay、MasterCard和Visa的首字母缩写)不同。Europay于2002年与万事达合并。
芯片卡正在日益取代安全性较低的磁条卡,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封装在世界各地的借记卡和信用卡上,这些芯片的基础就是支付卡标准。
过往的双标卡都是磁条卡,未来银行换发新卡要使用芯片卡时,卡片应用规范将拦住境外卡组织。因为技术标准不同,而一张芯片只能采用一个规范。
中国标准的支持者则表示,该标准包含了EMV标准不支持的额外特色功能,比如对近场通信技术的支持,该技术能实现“非接触”支付。
要达到新的技术标准,Visa和万事达必须改变卡片的生产方式,这可能带来巨额成本。
“我不认为(技术标准要求)会阻止(Visa和万事达)进入市场,但这是一招缓兵之计,”咨询公司Ovum的金融业科技分析师吉勒斯·乌巴格斯(Gilles Ubaghs)说。
“这将影响外国公司,但事情还没有最终敲定,”曾任万事达中国区总经理、目前是第一资讯(First Data Corp)大中华区总裁的陈启彰(James Chen)表示,“这个难题或许能够解决。问题是,留给Visa和万事达的空间会有多少?”
中国+海外“双线作战” 银联地位或难撼
就算境外卡组织进入中国清算市场,银联在中国市场的“墙角”也不是那么好挖。
北京《环球时报》6月2日报道,截至2014年底,各银行已在华发行49亿张借记卡和信用卡,零售支付总额达42万亿元,较2013年高出1/3。同年中国80%的借记卡使用银联结算体系,占总交易额的72%。中国的银行确实发行Visa、万事达和美国运通的信用卡,但接受它们的中国商家寥寥无几。
曾任万事达中国区总经理、目前是第一资讯(First Data Corp)大中华区总裁的陈启彰(James Chen)表示:“Visa和万事达需要打造它们在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过去,它们只是以销售办公室的方式开展运营。它们并没有真正的地盘。”
由于银联对商户收取的费用远远低于西方的银行卡企业,外资企业成功抢食中国银联主导地位面临的障碍会很多。银联收取的刷卡手续费低至0.04%,万事达的某些卡在英国的手续费则为0.60-1.85%。
“中国费率这么低,将令外资企业极难进入,因为基于中国的费率,业务将不会增长,”毕马威中国合伙人James McKeogh说。
另一方面,Visa和万事达希望通过进入中国来“曲线”带动持卡人在境外的刷卡消费,这一目的的实现恐怕也没那么容易。因为银联正在反向抢占它们的“底盘”。
近年来银联国际业务高速发展,截至2014年末,银联已在境外150个国家和地区铺设受理网络,境外可用银联卡的商户超过1300万户,ATM近120万台。
用银联通道在境外刷卡是免收货币转换费的,加上银联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砸重金搞促销,这让很多双标卡持卡人在境外刷卡也用起了银联通道。
根据支付行业简讯《尼尔森报告》(The Nilson Report)的数据,中国银联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提高迅速,其占全球消费交易金额的比重已从2012年的6%提高到去年的10%。
万事达,可想,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