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9 09:24:57|来源:海外网|字号:
据欧洲时报网报道,随着欧洲华人新移民的增多,以及早期移民的老华人逐渐步入中老年,在欧华人如何“养老”,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综合英国《英中时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侨网等报道,“养老金养老”、“以房养老”,和“投资养老”成为了许多在欧华人所选择的养老方式。但也不乏一些华人因其特定的生存环境,没有及早为养老做好准备,导致老年生活入不敷出、穷困潦倒。
那么随着新一代华人逐渐进入主流,养老方式是否有所变化?
部分老华人临困境:无养老金、无语言能力
“在英国工作的华人,很多都是没有养老金的,”英国全国华人保健中心总监陈寄峤介绍说,“因为做餐馆也好、做杂货店也好,很多人没有这个概念,老板除了每周给你结算工钱之外,也不提供养老金的制度,甚至没有帮员工交足国民保险金(National Insurance,简称NI)。”而是否有交纳足额的NI又会反映在晚年的政府养老金(state pension)提取当中。
如果没有收入也没有养老金,欧洲的福利体系能够提供一些基本保障。“如果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十分糟糕,他可以在英国申请养老金补贴(pension credit)。还有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可以免费看病,还有其他不同的福利,比如帮你交房租,电费和煤气也都有津贴。”
但依靠低保的老年华人生活毕竟有些困难,想要住进养老院更是不太可能。在英国,在养老院养老一个月大约要开销800-1000镑,即使是不依靠低保的有老人也难承担这样的开销。
而华人养老院在海外的发展也仍让人忧心,诸多限制因素使其举步维艰。“一些华人老朋友是去养老院了,但我并不想”,祖籍福建的58岁西班牙华人孙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西班牙养老院发生过几次火灾,前些日子还出现一个老人被另一个老人用助步器打死的新闻,这实在让我没有安全感。”
另一方面,由于中西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传统孝道的表现方式在欧洲大陆可能难以行得通,照顾父母并不是子女的道德要求和法律义务。比如法国法律完全并没有规定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养儿防老”在欧洲也行不通。
陈寄峤认为,经济和语言是老华人养老的两大难题。“年轻时没有工作、或是在工作时没有按规定缴纳NI、目前依靠政府的养老金补贴来养老的人群,就特别的困难。另外是有语言困难的人群,他们无法参加会讲英语的那些老人的活动,也无法使用主流的慈善服务。”
在英国,统计显示退休华人中有四成多都生活在贫困之中。
老华人破局之道:储蓄+房产
尽管部分华人养老成问题,但多数华人仍有自己的方式养老,依靠储蓄和房产是主要的方式之一。
有评论者认为,中国人爱存钱与中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有关。不过,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普遍较高,华人在移民这些国家后却仍然保留了持续性储蓄的习惯。
据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一项调查发现,华裔加人更早及计划好自己的退休生活,约有45%华裔加人相信自己在退休后有足够金钱使用。
不过,旅英华人林女士认为,华人传统的存钱观念是看重“死钱”,并没有把钱当作投资的手段,西方的观念则更加强调把钱“用活”。华人移民虽然储蓄有道,但在投资理财方面还欠成熟。
除了储蓄,“以房养老”这种欧美社会常用的养老手段也逐渐传播到华人群体中。
家住英国中部考文垂的杨爱玲(Elaine)在接受英国《华商报》采访时表示,11年前,她和丈夫从中国吉林来到英国,开始几年通过开中医诊所有了一些积累,就要面对如何投资的问题。
“我们都觉得房子是最让人心里踏实的投资,就像身边的印巴老人一样,除了领国家的养老金,每个月就是到处收房租,过得很自在。”杨爱玲称,“如果年纪实在大了,生活没法子自理了,就卖一两套房子,然后拿钱去住养老院。”
“以房养房、以房养老不是什么神话”,平时非常关注英国政府经济政策的赵先生称,英国财政大臣开始解冻养老金的投资,不再局限在只能购买年金,他正在考虑2015年退休后,动用一部分养老金再添一两套房子。赵先生曾经是一家大型国际企业高级电子工程师,他已经有数套房产出租。
新华人形式多样:养老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事实上,赵先生的养老方式已经与新一代的华人十分相似。80年代出生的年轻一代人,目前大多是正活跃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中坚力量,而养老已被及早列入了他们的中长期计划当中。
梅林是英国花旗银行(Citibank)的中层管理人员,他目前的养老计划目前正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加入公司的养老金计划,即每月的部分工资被存入公司养老金;第二部分是打算购买能够投资的房子,长期来看,房租和升值都会是不错的收益;第三则是购买个人养老金,这笔钱可用来作为自己的投资组合。
除了这三种之外,政府的养老金也是英国人主要的养老方式之一。在英国,领取政府的养老金,是要达到政府规定的退休年龄,而参加了企业或个人的养老金计划,则最早55岁的时候就能够领取退休金。
华人,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