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海外网>>华媒联播>>秀八卦>> 正文

中国美食第二次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05-19 09:08:16|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欧洲时报网】中国烹饪协会等携中国美食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正式提交中国美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请。

t01464d99921e3de278.jpg

被遗忘的海派菜

八大菜系的划分并不算久远。

在清朝初年,川菜、鲁菜、淮扬菜、粤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到了清朝末年,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汉民族饮食的“八大菜系”。

不过,这其中并不包括海派菜。

对此,《中国海派美食》执编邵建华解释说,八大菜系没有海派菜,是因为菜系界定时,要求历史悠久,但海派菜是从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就像八大菜系也没有京菜一样,事实上,这样的划分并不完全合理。”。

上海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则表示,海派菜虽然起步晚,但特色鲜明。前几年,上海组队参加第六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取得优异成绩,海派美食备受国际美食家好评。甚至有国际美食家称,当今中国菜最具特色的为海派菜、京菜、鲁菜和川菜。

“上海菜”没有永远的正宗

所谓海派菜,又称上海菜、沪菜,是江南一带的主要菜系。主要是由京、广、川、闽、徽、湘、杭、扬、苏、锡等著名烹调流派相互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地方菜系,同时还吸取了不少西菜的长处。上海本帮菜即为其中一派。

根据《中国海派美食》主编、上海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会长沈思明的说法,海派烹饪、海派美食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上海的两次移民潮:第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口通商”不平等条例的签订;第二次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1843年上海开埠。各地方的人汇集上海,中国各地的地方菜开始抢滩上海。最初,他们都打着正宗的旗号招徕同乡人,以帮派相号召,如广帮、川帮、苏帮菜等。很快,老板们就发现,强调正宗,客人会受到局限。要扩大客源,必须“打入”非本地人圈子,于是,大家都有了融合、改良、创新的欲望。

知名美食家沈宏非在书中的序言里就阐述这种融合的结果:上海菜的第一个百年,最终逐渐形成了一个面目并不十分清楚的、略显勉强的“以上海本地人的味道为基础,加上浙江、苏锡”的所谓“本帮菜”。也就是说,苏帮菜、宁波菜以及淮扬菜(前身是盐商的徽菜),是上海菜的三大基本来源。在任何一份上海菜的菜单上,最常见的红烧划水和腌笃鲜,来自徽菜;响油鳝糊,祖籍苏北;大汤黄鱼和酒酿圆子,宁波舶来;生煎包,满口苏白。

改革开放之后,上海菜迎来第二次大融合。沈宏非认为,到目前为止,其取得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意想不到的成果,是一向形迹可疑、身份暧昧的“上海菜”,自上海开埠以来第一次被坐实。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指名道姓要吃“上海本帮菜”的食客不断涌入,同时也涌现一批打着旗号专营“本帮菜”的馆子——本帮菜被扶正,得益于大批不上台面的上海家常菜及弄堂菜“登堂入室”。其中,冷菜以烤麸为代表,热菜以红烧肉为楷模。从前,要是有人胆敢以这些菜在饭店请客,就算客人没有当场翻脸,主人家也三年不敢露面。对于一直变化成长的上海菜来说,各种被视为或自称“上海菜”或“本帮菜”的餐厅,没有永远的正宗,只有特定时间里特定的味道。

(责编:李峥)

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非物质文化,中国美食,,

猜你喜欢

一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