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海外网>>华媒联播>>译世界>> 正文

美国作家何伟:我为什么在中国出书?

2015-06-25 17:01:26|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FT中文网】美国作家何伟,曾于1996-2007年间在中国担任教师及记者,公开发布他在中国出书的原委。

国际笔会方面没有任何人采访过傅高义。欧蕾珊仅仅与梅英东有过简短的邮件往来,没有做正式采访。我们是少数在中国出版过书籍的作者中的三位,而且我们都仔细审读过我们的中文版本,参加了在中国的巡回售书活动,并且与西方媒体讨论过这个话题。国际笔会的报告多次提及我们的名字,因此,正式采访我们也应是恰当之举。

尽管如此,我仍要强调,国际笔会的报告在整体上是非常出色的,详尽而富于细节,并且避免了很多其他媒体对此非黑即白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国际笔会采访了很多中国作家、异议人士、编辑,并且引用了他们的观点。欧蕾珊应得好评,这个报告也为任何想在中国出书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报告指出了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一位作者仅仅签署出版中文版书籍的合同,而没有掌控整个过程,他的书可能在未经本人允许的情况下遭到删改。国际笔会的报告建议,外国作者们应该与可靠的出版社合作,单独聘请翻译审读译本,并且尽量与出版社谈判,避免删改。

整体上说,外国“中国通”们与那些签了中文版合同就不再跟进的外国作者是有区别的。外国媒体的报道绝少对两者加以区分——实际上,多数批评指向那些“中国通”作者们,而那些放手不管的作者们则被描绘成审查官的无辜受害者。有必要指出,多数在中国出书的“中国通”们是出于原则而做出这样的决定。媒体报道经常称之为妥协,甚至是自我弱化价值观,而国际笔会的报告对此略有平衡,从该报告中的一些小标题可见一斑:“权衡之选:接受审查的作家们”、“立场坚定:拒绝审查的作家们”。

我想,我算是“接受了审查”的作家,但我认为我在中国出书有更正面的意义:我坚信教育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性。我在中国做过教师和记者,这些经验让我坚信一件事:如果没有非常充足的理由,就不应该刻意拒绝与人分享那些可能有用的信息和想法。尽管他们的非民选、持高压政策的政府可能会审查其他信息,但这并不构成充足的理由。


我对此的感受尤其强烈,因为我亲身体会了这一点:许多中国人即使在重重政治限制之下,仍旧能够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增进见识。与梅英东一样,我最初是在1990年代中期以“和平队”(Peace Corps)志愿者的身份来华,在一个叫做涪陵的小城教书。当时我的多数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祖辈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多数大学的管理者都是保守的共产党官僚,教学内容极度受限,与今天大不相同。尽管如此,这些学生仍能够学习知识,即使是在将近20年后的今天,他们中的很多人仍旧对我说,接触了外国人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经历当然也改变了我的人生。离开和平队之后,我的研究和写作仍旧以和我的学生一样的个体中国人为核心。他们的祖辈贫困、没受过教育、与世隔绝,但现在的他们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我非常强烈地感到,我的书应该以廉价、便捷的方式,以普通中国人能读懂的语言,让更多的中国人读到,尤其是在我生活过和做过研究的那些地方。

当我们讨论这些话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过于重视异见人士、作家和知识分子的观点——但假如我们真的是受民主本能驱动,我们更应该仔细考虑,如何把信息提供给广大非精英群体、无数普通的中国人。

(责编:李峥)

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何伟,美国作家,中国

聚合阅读

猜你喜欢

一周排行 >